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61.
利用全国52个地磁台站近2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我国大陆地磁Z分量日变化相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所有台站Z分量低点时间均服从正态分布;(2)Z分量低点时间期望值与经度之间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反映出显著的地方时依赖性;(3)低点时间标准差与纬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中国大陆存在两个Z分量低点时间的异常区域,均表现为低点时间比周围地区明显提前,且低点时间的离散度大于周边地区;(5)去除异常区观测点数据之后,低点时间标准差呈现出在30°N(和地磁纬度20°)附近为极小值而向低纬和高纬分别增大的特点,用二次或三次曲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这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62.
辽北“辽河群”极为复杂,对其划分方案存在诸多分岐.实际上辽北“辽河群”除由不同时代地层组成以外,尚包含少量二叠纪的超基性岩、花岗质糜棱岩、闪长质糜棱岩.笔者在野外研究的基础上,对辽北“辽河群”进行解体,原则上不另建新的地层单位,“是谁归谁”,共划分了新元古代红透山岩组、中元古代三岔子群、新元古代西保安岩组和奥陶纪下二台群4个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563.
以Landsat TM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反演河南省南阳市市区的地表温度。在GIS支持下,研究全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地表温度与下垫面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高温斑块主要集中在仓储区和商业与公共服务区,该类区域过高的LST对城市环境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拦蓄河流所营造的水体是面积较大的低温斑块,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和中小型城市拦蓄河流措施有一定意义;研究区内LST的空间自相关性在不同方向上有明显差别,东-西方向和东北-西南方向上空间自相关的范围较大,这种格局与区内水体走向有关;地表温度与道路密度指数呈明显正相关。提出中小城市可在仓储用地和交通发达地段周边规划绿地和水体,以抑制热岛呈大面积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564.
碳酸盐岩滩坝是断陷湖盆中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文章通过对古气候、古地貌、古物源、古水深和古盐度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滩坝形成与分布控制作用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古气候是基础,古地貌和古物源是条件,古水深是关键,古盐度是保障”是东营凹陷南坡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碳酸盐岩滩坝的“五古”控制模式。较干旱的温热适中的古气候条件下蒸发作用较强,有利于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水下隆起及其斜坡是碳酸盐岩滩坝沉积的有利场所,较低的碎屑岩物源供给指数为碳酸盐岩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3~32m左右的古水深是碳酸盐岩发育的主要深度;古盐度为碳酸盐岩的沉积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分布。采用主因素分析法对碳酸盐岩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排序,古地貌对碳酸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大,其次为古物源和古水深,古盐度的控制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565.
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尹鹏  李诚固 《地理科学》2015,35(5):537-543
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1990年以来环渤海“C型”经济区经济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高-高、低-低集聚度不断提高,京津唐都市圈、沈大经济带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集中区,其他内陆县市和省际邻接地区是冷点集中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高增长率转化快,热点区跃迁特征明显,1990~2000年呈不规则的团块状零散分布,2000~2010年呈带状集中分布于辽西北,省内经济差异不断缩小,而省际经济差异逐渐增大;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分异显著,空间自组织性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减弱,以东部沿海为中心,向周边多峰值递减,西南与西北内陆始终处于低谷。最后,从区域战略政策、经济产业基础、区位与交通条件探讨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66.
在伟大丝绸之路复兴的新历史阶段背景下,结合全球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这一最为重要增长极形成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空间组织问题。在欧亚地缘战略中哈萨克斯坦具有横贯中西的区位优势,文章综合评估了哈萨克斯坦城市群发展的可能方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当前的城市化过程具有多维特征,城市群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的集聚形式预示着定居形式的成熟,并塑造着特有的社会经济空间,如区域核心、对外经济联系的节点、内部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连接点等。城市群将扮演区域一体化的特殊平台,以城市群为基础,哈萨克斯坦将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恢复其重要历史地位,它将成为中亚地区贸易、交通、商业与金融、科技创新和旅游的枢纽,以及链接欧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67.
当前国外政治地理学边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边境地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自由、快速的有效流动,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防止国际犯罪集团、恐怖主义、非法移民、毒品和大量破坏性武器通过边境地区进入本国,以保证边境和国家的安全,已经成为各国对边境安全研究的核心。当前围绕这一主题国外政治地理学对边境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边境安全研究的基本理论探讨、自由贸易与边境安全、恐怖主义与边境安全和先进技术应用与边境安全等4个方面。文章在梳理这4个专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今后边境安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1)边境安全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一致性;2)高新技术在边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3)边境安全管理中的双边合作;4)边境安全预警体系构建。最后,提出了国外边境安全研究对中国边境安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68.
水下考古已成为考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沿海,尤其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了大量前人活动的遗迹。水下考古需要使用高新探测设备,并配合合理的操作流程。本文以广东川岛水下考古为例,由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系统和磁力仪等新型高精度海洋物探设备构成水下考古系统,建立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流程。川岛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泊靠点,在此次川山群岛海域考古调查中,根据多波束大规模覆盖和侧扫声呐拖曳式作业,在泥湾水道、打铁湾以及乌猪洲等处有新的发现,包括清代瓷器碎片和古代铁炮等。川岛水下考古文物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使水下考古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69.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REB) open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Russia in general, and its Eastern regions in particular, via larger-scale and multi-leve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eastern regions of Russia,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resource ext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REB, th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Eastern Russia come to the fore. Here, we propose tools for ‘diagnosis’ if a chosen pa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ed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a green economy. We use different indicators based on eco-intensity. We determine ecological-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Eastern border regions of Russia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ormation to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guideline for development processes within the SREB. If cooperation is directed to implementing the best Chinese production chain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 will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570.
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地理特征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娜  BeckyP.Y.Loo 《地理研究》2016,35(7):1230-1242
围绕全国、省市和“一带一路”三个空间层面,对1990-2012年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① 在全国层面上,公路是碳排放总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其次是航空,而铁路和水运的碳排放较低且保持稳定;② 在省市层面上,交通碳排放呈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并且空间分布越来越集中在东部省份;③ “一带一路”的主要城市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的沿线城市表现出较低的交通碳排放,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沿线的港口城市的交通碳排放较高,而且都以公路碳排放为主。未来在满足和控制交通需求的同时,有必要发展以铁路和公共交通为主的低碳交通模式,替代目前以公路为主的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